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瞭望 | 诗歌中的青海

文章来源:新华社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2-21 20:57:46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

描绘自然生态,记录民族融合,展现文化传承……诗歌在青海汲取灵感,得到滋养;青海因诗歌而富有诗意,令人神往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鸟瞰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被诗意照亮的不仅是德令哈,还有古今众多诗人留下的足迹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如今,数百名格萨尔说唱艺人仍在三江源传唱着这部英雄壮歌,感人的故事与动人的旋律在草原传唱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白玛央措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风从祈福真言的石堆上流过,从哈达覆盖的雪山大地上流过,从人心的蓝白红绿黄上流过,风唱着扎西德勒从爱的空间流过。”作家杨志军在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中这样写道。2023年8月,这部作品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杨志军在获奖感言中说:“我出生在一个雪山和草原连绵不绝的地方,那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山的挺拔,水的清澈,地的辽阔,以及孤远而沉默的生活,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记忆。”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青海是诗歌富集之地。描绘自然生态,记录民族融合,展现文化传承……诗歌在青海汲取灵感,得到滋养;青海因诗歌而富有诗意,令人神往。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诗歌中蕴藏青海之美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从唐代边塞诗到史诗《格萨尔》,从流传于西北地区多民族的民歌“花儿”到中国西部诗……诗歌之于青海,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文化符号。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历史上的青海,曾是众多诗人向往、亲临之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在《历代咏青诗选》中收录了360多首诗词,拓展了青海古代诗歌版图,全方位展示了历代诗人眼中的青海之美。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比如,明代诗人刘侃在《陇西杂兴》中写道:“西极秋高白鸟翻,凭阑送目到河源”;“青海风涛还积石,玉门车马半中原”。纵横千里、气势恢宏的青海自然景象,在诗中一览无余。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昆仑嵚崎出霄汉,詄荡阊阖吹回风”,是清代诗人杨揆在《昆仑山》中对巍峨昆仑的生动概括。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唐代诗人高适在《九曲词三首》中写道:“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当时,青海地处边关而不荒芜,民族众多但和睦相处。高适的诗,让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跃然纸上。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说,青海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地方,当地的山川大地就是一座诗的高原。这里横贯着祖脉昆仑,圣殿般的雪山就是一部伟大的东方史诗。这里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江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远远不只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明的象征。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刚察贡麻村村民德格措和孙女在诗歌节现场(2023年6月28日摄) 白玛央措摄/本刊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高原被诗意唤醒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8年,诗人海子路过青海省德令哈市,留下一篇《日记》。如今,德令哈这座“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建起海子诗歌陈列馆,热爱海子诗歌的人们在这里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诗歌为这座高原小城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璀璨夜灯下,巴音河静静流淌,游人流连河畔,一遍遍地念着:“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鸟瞰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被诗意照亮的不仅是德令哈,还有古今众多诗人留下的足迹。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青海湖,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这里是诗人笔下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它是世居于此的人们心中的“圣湖”,也是诗人灵感的源泉。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海子面对暮色苍茫的湖面,写下“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而昌耀的诗中,青海湖“翠绿的水纹,总是重复着一个不变的模式,像诱惑的微笑在足边消散,随之,另一个微笑横着扑来”。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时至今日,青海湖仍在唤醒现代人的诗意。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2023年6月,青海湖诗歌节拉开帷幕。湖畔草地上,国内外诗人搭起帐篷,开启主题论坛,诗人们朗诵的声音此起彼伏。帐篷外的牧人或牵着牛羊,或在黑色的牦牛帐篷里熬奶茶,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我听说今天这里有诗朗诵,就赶过来了。我听不懂,但喜欢诗歌的韵律。”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刚察贡麻村村民德格措身着藏服,怀里抱着4个月大的孙女,在帐篷外静静听着。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不仅在青海湖,高原乡村同样有无尽的诗歌题材。近年来,青海省作家协会组织和动员作家、诗人深入基层,与省内8个市、州作协共同开展“一村一诗——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以诗歌为全省4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部分有特色的自然村描摹形象、回溯历史、记录当下。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青海省文联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表示,青海诗歌高地包含着地理、生态、文化等多重意义。诗人们的作品充分展示了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也展示了青海人民拥抱生活、拥抱世界的精神面貌。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千年史诗活态传承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青藏高原绵延不断的各民族诗歌传统,不断推动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多元发展,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震撼人心的史诗著作《格萨尔》,讲述了格萨尔王降妖除魔、抑强扶弱、除暴安良、造福百姓的传奇故事,在青藏高原传承不息,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如今,数百名格萨尔说唱艺人仍在三江源传唱着这部英雄壮歌,感人的故事与动人的旋律在草原传唱。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这一史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民间文化,口口相传的活态传承形式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格萨尔研究者降边嘉措说。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平均海拔4300米,传说这里的德尔文部落曾是格萨尔王和他的三十员大将驰骋纵横的疆域。14岁的洛周求吉尼玛留着一头长发,他是当地年纪最小的格萨尔艺人,能说唱十几段《格萨尔》。“格萨尔王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洛周求吉尼玛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格萨尔》中赛马称王的章节。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柯曲镇德肉村党支部书记德尔文叁旦说,当地800多名牧民中,大约80%会说唱《格萨尔》史诗。这里经常举行史诗说唱竞赛、格萨尔马背藏戏等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文化活动。“每年藏历12月15日是格萨尔王诞辰日。为了纪念这一天,我们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里说唱。”德尔文叁旦说。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非遗”保护是活态传承的基础。2006年,《格萨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从民间说唱艺人到学界专家,从政策和资金扶持到融入教育体系,我国正在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为诗歌在青海的活态传承厚植土壤。”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久美多杰表示。■2hs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