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的作者——杭州人沈括,葬在良渚

2025-06-22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除了西湖、钱塘江、西溪、大运河这些凝聚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的山山水水,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也是一张杭州闪光的名片。

把时间的指针拨到千年之前,已经有一个杭州人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科创基因,同时也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沈括。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和乐律等众多范畴,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和珍贵资料。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1031年生于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一个官宦家庭,童年随父宦游,23岁入仕,32岁中进士,一生四处游历做官,晚年遭贬谪,于1095年卒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归葬钱塘。

上世纪80年代,沈括墓重新被发现,本世纪初时又经历过一次重修。如今,它静静伫立在良渚太平山脚的下溪湾,等待一批又一批对历史、对科学、对沈括感兴趣的人前去拜访。

沈括墓 

静立于医院一隅的沈括墓

从良渚地铁站出发,往北行车约11公里,经安溪大桥越过东苕溪,来到位于太平山脚的下溪湾,沈括就葬在这里。

和大多数名人墓地有些不同,沈括墓的位置在安康医院里面。医院大门一般是关着的,想要进去,需要和传达室说明来意。门口的工作人员说,平常来看沈括墓的人不多,周末才有几个。

进大门左转,一路都有指示牌,步行没几分钟,在医院的一隅,一块几十米见方的墓地便映入眼帘。这是一个背靠群山、坐北朝南、视野开阔的位置,盛夏时节,满是郁郁葱葱的绿色。

墓道两侧依次立着石羊、石马、石雕人像各一对。在古代,墓前摆设石像是帝王或大臣才有的待遇,这里的石像显示,墓中埋葬的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陵墓前的石雕人像也叫石翁仲,有文臣(持简者)、武将(持剑者)之分,沈括墓前这对石像虽有缺失,但凭借残余的手部细节仍能看出是持简的文臣。

走到墓道尽头,拾级而上,是一座圆形坟包,坟前立着一块墓碑,上书“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

在宋朝,每一位皇帝去世后,都会建一座馆阁来放置他们的遗物,龙图阁便是为纪念宋太宗而建的。为馆阁配备的“龙图阁直学士”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这个职位没有什么实际的权能,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大家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在一些戏剧小说里被叫做“包龙图”,就是因为他当过龙图阁直学士,另外范仲淹、苏轼也都曾获得过这个荣誉。

坟包一圈青砖上摆放着好多塑料白花,或许是清明节有人来祭奠留下的。周围还有杜鹃、樱花树,此时花期已过,但想必下一个春天,新开的花又会带着源源不断的怀念落在这故人长眠之地上。

东苕溪畔的余杭良渚安溪村,沈括的故乡。

沈括像

沈括墓的发现与重修

去往沈括墓的路上,沿途可以看到一些“沈括故乡”的宣传标语。在良渚街道,还有一所以沈括命名的小学和中学……即使如此,这个远离闹市区的沈括墓,仍鲜为人知,就连生活在几百米外的村民都不太知道。

说起沈括墓的发现与重修,绕不开一位名叫丁云川的民间学者。对杭州名人墓葬历史感兴趣的人或许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之前介绍魏源墓时也曾提起过。

丁云川告诉我们,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杭州的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墓葬,2001年初春在《古今谈》杂志中了解到大科学家沈括的墓在良渚安溪太平山,遂决定去拜访。

丁云川乘上去瓶窑的公交车,过了良渚,到长命桥下来后,雇了一辆三轮车前往安溪太平山,到了那里才知道,沈括墓是在安康医院里面。进去之后没看到墓地,只看到了两尊没有头的石人。

说来也巧,丁云川在医院传达室遇到一位踏三轮的村民,“他说沈括墓是他父亲发现的,让我出五块车钱到他家去看他父亲。”丁云川跟着村民过去,见到了当时已经72岁的陈荣毛。

上世纪70年代末,陈荣毛是当地石矿的支部书记。当时余杭县文保所根据历史记载在太平山上找沈括墓。有一天,陈荣毛他们开挖石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太湖石碑头,雕饰颇为考究,便告知了文保所。

文保所工作人员发现,石碑头正对着石翁仲中间的墓道,之后又挖出了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元丰”“元祐”等年号的古钱币数枚,跟沈括生活的北宋年代吻合,认定这里就是沈括墓。1986年,余杭县将沈括墓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竖了块石碑,至今仍在墓葬的后方摆放着。

听完陈荣毛的叙述,丁云川和他一起去现场看沈括墓。在一片竹园茶丛中,撩开野草,终于看到了行将湮没的坟墓。陈荣毛也没有想到,不到20年的时间这墓地便破败如此。

那趟寻访之后,丁云川一心想把沈括墓重修起来。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杭州日报于2001年7月刊登了一篇名为《沈括墓的“坐标”在哪里?》的文章,见报当天,市领导就作了批示,随后,安康医院划出了三亩地作为重修用地,2001年8月开工,9月底竣工,政府用两个月的时间,按宋代的规式修复了沈括墓。在原有的石翁仲基础上,文保所增设了石羊、石马各一对。坟冢后面围墙上嵌着的“重修沈括墓记”石碑也记载了这一过程。

2009年,沈括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墓道台阶旁又新立了一块石碑。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