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瑾琦:八年磨一剑 方寸之间写春秋

2024-05-2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杭州日报讯 5月23日,“西泠清芬——蒋瑾琦书画篆刻作品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西泠印社社员蒋瑾琦近年来创作的书法、篆刻、中国画等艺术作品近60件。

“2016年春,我在西泠印社美术馆举办‘琦迹——蒋瑾琦书画篆刻作品展’。”时隔8年再次回到这里办展,蒋瑾琦坦言,这些年他一直在不断地创作和精进自己的技艺,希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让更多人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美好和快乐。

追随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歇

蒋瑾琦是江苏宜兴人,自幼喜爱书画、篆刻艺术,师从王个簃、韩天衡,曾先后得到陆俨少、钱君匋、程十发、沙孟海、亚明、陈大羽等书画家的悉心指导。这些老师教会他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老一辈艺术家宽厚的为人与对艺术的执着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时刻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执着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从艺近50年,蒋瑾琦持续深入艺术创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增强自身对于书画篆刻的理解和认识。蒋瑾琦充分利用可以练习的每一刻,只要稍有时间就会投身其中。他坚持每天刻印,清晨5点多起床,准备完毕后即开始“早课”——练字或者打印稿。“我的老师韩天衡先生今年已经85岁了,往往刻一方印章都要打五六十个印稿,他都如此努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蒋瑾琦说。

正是对艺术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使得蒋瑾琦在创作中不断升华,他的心境也愈加沉稳、成熟。

采访期间,他与记者分享了近期的创作故事。其中有一方紫砂巨印,他花费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精心设计和制作,光是刻制就耗时两个整天。“可惜的是这方印在烧制时炸裂了,碎裂的程度远超乎我的想象,几乎成了残片。”后来,蒋瑾琦用一块青田石重新刻制了这方“好花常开”印章,以弥补紫砂印章创作的遗憾。“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遗憾常常伴随着我们,因此成功才显得更加珍贵。”蒋瑾琦感慨道。

以刀为笔 用心体味

观蒋瑾琦的书法作品,能够看出他用心灵去体味、领悟传统艺术博大精深的精神和气质,相比于写形更能看出其写意。他以金文、隶书入手,且十分注重强调格调和气息。他独爱章草与简帛,也对其颇有研究。蒋瑾琦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奇崛鸟虫”,即鸟虫篆印在线条盘曲缭绕中表现秀丽郁勃的笔情刀趣和优美瑰丽的构图造型,既体现曲直适宜、纵横得法,又表现笔画精到、结体自如。在书法篆刻方面,他十分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蒋瑾琦的作品既根植于传统,又充满了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在篆刻方面,他通过将书画结合等方式,使绘画性在方寸之间得以生动展现。

篆刻作品中的文字和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象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蒋瑾琦醉心篆艺,刀耕不辍。从秦汉印玺,宋押元朱,及至明清诸流派,上下求索。他对于篆刻中重要的部分——印材的取材非常考究。他尤其喜爱紫砂、瓷材质的印章,因此他曾多次前往江西景德镇、 浙江龙泉,还有自己的家乡江苏宜兴寻找印材,用来做自己喜欢的印章。

当代治印大家韩天衡先生如此评价蒋瑾琦的篆刻:“取法金文,用笔执拗跌宕,形体奇峭古拙,章法自在夸张。表现了一种观念,流动中寓沉静,稚拙中寓智敏,随意中寓法度的异情别调。他研临历代流派,在文人气与匠气、山野气与庙堂气、古意与今意众多的矛盾中求统一。他用刀爽峻且厚重,入之从容旷达,出之自在悠然,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疏密、开合等矛盾,达到平中寓奇、古而能肆的艺术境界。”

将书画篆刻发扬光大作为一生追求

如今,与书画、篆刻艺术打了近五十年交道的蒋瑾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上不遗余力。除了在国内多地办展之外,目前他已在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览及艺术交流活动,透过展览搭建起艺术沟通的桥梁,其艺术创作亦深受书画爱好者的青睐。他坦言:“书画、篆刻早已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恰恰是一种对艺术的爱好令我选择了艺术。”

对于想要进入书法篆刻道路的初学者,蒋瑾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是要走传统的道路。”他认为,相比于心血来潮随便临摹几幅字画,认认真真从基本功练起才是学习书法篆刻的正道。“其实书画篆刻都是一体的,是相通的。”要刻好一方印章,不仅仅运用到书法篆刻技巧,对美学的培养与感悟也十分重要,“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在音乐、舞蹈这类美学性强的学科里去学习,艺术创作是一个积累培养的过程,所谓的推陈出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日积月累,才有可能突破自我,实现创新。”

上个月,西泠印社举办“雄甲辰”篆刻名家作品展,蒋瑾琦是其中的作者之一。刚刚迎来人生一甲子,拥抱耳顺之年的蒋瑾琦,在谈到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时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在艺术创作上不断精进。“也算是为未来喜欢、参与到艺术行业里来的一些朋友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吧。”同时,他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传承中华传统艺术,将中华艺术发扬光大。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