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31岁女孩从美国来杭寻亲》报道后续“我爱你们,非常想知道你们,跟你们在一起,我每天都会想你们。我没有生气,我不怪你们,我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上周,专程从美国来杭寻亲的徐珊,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最后,向亲生父母讲了这样的话。
徐珊1994年1月26日出生,三周后在拱宸桥附近被发现,送到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之后被美国父母领养。在养父母的支持下,她一直坚持学习中文,过了30岁生日,她寻亲的愿望更加强烈。
报道引起很多网友和读者关注。一位祝女士联系我们,说徐珊被发现的位置和生日,和亲戚当年的小孩很像……
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也联系我们,愿意公益帮助徐珊做相关技术鉴定。(快报6月18日A06版《我是谁?31岁女孩从美国来杭寻亲》)
祝女士和徐珊见面是不是当年亲戚家的孩子?上周二,徐珊抵达杭州,住到离西湖很近的武林夜市附近。
第二天,记者邀请徐珊和祝女士在武林广场见了面,又到附近外婆家吃饭。
“回到杭州就像回到家。”徐珊说。当晚她吃了东坡肉、鲳鱼年糕、豆腐、红豆汤……虽然之前来过中国4次,但这是她第一次在杭州品尝杭州菜。
那晚,祝女士和徐珊都很激动。
说起亲戚当年的孩子,祝女士说,孩子出生年月日跟徐珊一样,但不清楚是农历还是阳历生日,位置也在拱宸桥附近,孩子耳廓上的肉有一点凹凸,腰部有个小黑点……
但徐珊并没有这些特征,“可能小时候有,但30年过去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了变化。”她说。
祝女士还说,亲戚孩子的父母分别是A型血和B型血。徐珊说自己是O+血型。
这个信息马上转给浙大司法鉴定中心的吴老师,她立即联系了鉴定中心专家。专家说,父母是A型和B型血,孩子也有可能是O+血型。
更重要的线索是,徐珊被发现时身边的纸条,极可能是她亲生父母所留。
祝女士说,亲戚只记得当年孩子爸爸送到和睦北面拱宸桥附近,有没有写过纸条、是谁写的,不太清楚。
吴老师提出,可以做一下笔迹比对,或许能为接下来的血缘鉴定提供辅助依据。“可以按照当年徐珊身边留下的纸条,让当事人先听写十遍,再抄写五遍。”
为获得更稳定精准的笔迹,还通过祝女士,拿到她亲戚过去读书时留下的笔迹,马上传给专家。
“初步判断,徐珊当年身边的纸条字迹,与祝女士亲戚现在的字迹并不匹配。”吴老师说。
最后双方决定,去浙大鉴定中心做DNA鉴定。
当年照顾她的两个阿姨胡阿姨成了袁阿姨的儿媳妇上周四,徐珊去了当年自己被发现的拱宸桥,还赶到临平,见到当年照顾她的袁阿姨和胡阿姨。让她更加感到奇妙的是,当年在福利院喂过她奶粉的胡阿姨,之后成了袁阿姨的儿媳妇!
“真的是太有缘分了!”
袁阿姨76岁,在市儿童福利院工作30多年,退休也已26年。袁阿姨说,上周单位的人联系她,说徐珊来杭州了,很想见她。
“我听了很激动的,这么多年,没想到徐珊来找我了!”袁阿姨说,当年她非常喜欢徐珊,只要有空就跑到楼上看她。“虽然不是我直接照顾,但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到现在都对她有印象。当年福利院的所有孩子,虽然不是亲骨肉,但我们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
徐珊这次还特意给袁阿姨带来几张老照片,是美国父母当年来杭州领养她时拍的。
袁阿姨看后说,抱着徐珊喂奶的小胡,是自己儿媳妇,“当年小胡刚刚参加工作,20岁左右,对孩子非常有爱心”。
袁阿姨还特意把小胡叫到家里,又一起聊了1个多小时。“她变化蛮大的,当年皮肤很白。”小胡说。
“30多年了,照片里这些人,有的去世了,其他的也退休了,连我儿媳妇都退休了,所以徐珊这么多年还能记得我们,我真的很激动。她这么懂得感恩,真希望她能找到亲生父母,我还把快报的报道发到了朋友圈……”袁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