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霞弄和远处的望仙阁
杭州的美,一半在湖光山色,一半在老城烟火。
最近一段时间,杭州有一条连接“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小弄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成了外地游客攻略里的“必打卡宝藏地”。
它就是晓霞弄。这是一条从闹市通向吴山的上山小道,南接十五奎巷,巷内西折,可以一路打卡伍公庙-州治广场-东岳庙-有美堂遗址-至德观遗址-药王庙-吴山原小普陀建筑-三官庙,直至登上吴山之巅,在江湖汇观亭俯瞰全城,在积义亭回望绿野仙境中的城隍阁。
清代文人吴敬湘,就曾携好友沿此路登吴山远眺,并写下《十一月二十一日,同许子骏、沈莲伯登吴山晓霞弄远眺》:“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楼阁矗天山拥寺,百年香火达晨昏。”
这是一条非常适合夏日Citywalk(城市漫步)的路线,短短两公里,一路绿树成荫,古树参天,鸟语不绝,更藏着满满的历史典故、宗教文化、人文艺术……穿行其中,历史长河留下的痕迹触手可及。
晓霞弄为什么叫弄不叫巷?晓霞弄这个名字,始于清代。
为什么它不和隔壁的十五奎巷、大井巷那样叫巷,而叫弄?林正秋所著《杭州地名史》介绍,在唐宋时期,杭州多以街路与坊巷为地名,到了清代,弄作为地名突然大批出现,约占杭州当时地名的五分之一,仅次于坊里之名。
究其原因,是清代杭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激增,街坊之中,民居聚集,形成许多小巷,为与前代坊巷作区别,故多名“弄”。
清光绪年间丁丙所著《武林坊巷志》八大册本统计,晚清以弄命名的地名多达一百九十一处,其中又以当地行业集市俗名、姓氏名、雅名三类为多,占五分之三以上。
晓霞弄属于雅名。这条弄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当你从充满市井烟火的十五奎巷拐入晓霞弄那一刻,感受尤为深刻,沉稳的青石板路顺着山势在眼前延展,翠绿藤蔓肆意生长,如帘幕般遮盖住了两侧的白墙黑瓦,时空仿佛就此停滞。一股属于老杭州的静谧与悠闲,像一缕茶香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只是,晓霞弄这条上山小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行走其间,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岔道了。我上山的时候就遇到过两拨迷路的游客,一个找不到晓霞弄10号的外卖员……还看到一位穿着球鞋、戴着鸭舌帽的本地大伯,给拿着单反相机的游客热心指路,同时贴心奉上拍照攻略,“你一定要早上来,风景更好”。
提醒一下大家,记得涂上防蚊水再上山,不然离开的时候,除了照片,还能带上几个“红”包。
神仙铁拐李和义士施全沿着晓霞弄拾级而上,几十步后,会看到一个小平台,这里就是很多网友口中的必打卡机位。从此处向东望,可看见江南的青砖黛瓦与望仙阁的金色塔尖交相辉映,市井和仙气也在此相融为一体。
望仙阁是一个仿古建筑,聚集了宋式建筑诸多元素,如挑檐、格子门、铜饰等,它的屋顶平缓而挑檐深长,利于排泄雨水,最长的一处挑檐长约4米。
望仙阁里面还“藏”着一个南宋遗址。2010年,考古队在此地挖掘出了大量瓷器、古钱币,还有可供上百人使用的水缸及灶台。有人推测这里原是一处染坊,也有人认为这是南宋时集防火、防盗于一体的“防隅官屋”。
望仙阁里没有神仙,但望仙阁前的望仙桥,流传着一个关于神仙的传说。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曾在此地吃面,面店伙计(也有说是店主)不识其真面目,痛失仙缘,后悔不已,此后天天站在桥上,祈求神仙能再次显灵,久而久之,这座桥就被人们叫成“望仙桥”。
望仙桥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但从明代万历年间《钱塘县志》中的记载,“吴越国竹车门(候潮门),在望仙桥”,可以推测该桥在五代时期应该就已经有了。
史料记载,施全刺秦桧就在这里。南宋陆游所撰的《老学庵笔记》里就提到,“秦桧之当国,有殿司军人施全者,伺其入朝,持斩马刀,邀于望仙桥下斫(zhuó,约同砍)之”。可惜未能成事,施全也被斩于市。
岳飞昭雪后,杭州百姓感念施全的义气,曾在旁边的十五奎巷修建了一座施公庙。雍正年间由浙江总督李卫主持修纂的《西湖志》里也有记载:“施公庙即吴山第一庙,其神施全,愤秦桧奸邪误国。绍兴二十年二月,怀刃刺之,不克,被执。”庙于元时被毁,后又重建改为民居,现在十五奎巷31号,已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