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水”到“一片绿” 10年,青山村再出发

2025-06-25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每日商报讯 10年前,青山村还是余杭区黄湖镇一个最偏远、村集体最薄弱的一个村。

龙坞水库水源地保护试点启动后,这“一滴水”带来了“一片绿”,从“生态修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青山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态红利”——

吸引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40余家生态产业,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来到乡村创新创业,去年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今年1-5月游客数同比增加50%,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几年保持60%以上持续增长。

昨天,“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项目发布暨“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三年行动启动,这次,青山村再出发。

从青山村到全村域

生态保护从1.0向2.0迭代

活动现场,黄湖镇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发布。

青山村是一个起点,接下来,黄湖镇的生态保护从点到面扩展,从1.0向2.0迭代。

黄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林伟表示,目前,青山村已基本形成绿水青山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带动强村富民、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的村内生态保护补偿正向闭环。

看到10年的蜕变,周林伟很感慨,“过去10年,我们在生态保护上做了一些探索,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当然,我们也面临了很多挑战和问题,比如,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除了水源,还有农田、山林、湖泊、草地、湿地等,现在生态保护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是社会组织,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同时,‘受益者付费’的渠道多样化也需要我们思考。”

相比于1.0,迭代之后2.0有什么变化?周林伟介绍,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保护空间扩容,保护内容从单一水源保护,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村域系统性统筹布局。

二是保护资金更多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共建”复合型可持续生态投资机制,建立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

三是参与主体更多元,在政府引领下将社会公益组织、绿色金融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校、国企、科研机构、在地企业等纳入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创新破解生态保护多利益主体复杂互动的难题。

在周林伟看来,青山村的模式已逐步变成“大青山”概念,向周边的村不断辐射,“王位山正在发展低空文旅产业,赐璧村发展现代农业文旅,我们继续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以及教育、度假、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更多生态合伙人加入

“朋友圈”越来越壮大

除了模式迭代升级,青山村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壮大,更多的生态合伙人加入这里。

活动现场,“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正式启动,首个实践站在余杭区黄湖镇设立,将从品牌、IP、机制三个方面发力突破,持续助力黄湖镇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赋能黄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余杭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省级试点项目发布,构建“一体感知、二链融合、三维协同、四智联动”新模式,建设环保垂域模型,实现全领域感知一体化、全要素数据融合化、全场景治理智能化、全过程整改协同化,努力实现对企“无事不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了《青山村低碳乡村发展白皮书》,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智三农实验室发布了“零碳乡村数字大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管学院数智三农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鄢贞介绍,他们接下来会在青山村开设低碳试验田、实验房进行低碳研究。

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零碳智慧屋项目、黄湖生态文明馆项目、微笑明天基金会明天书屋项目签约落地黄湖镇。与此同时,浙江普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赐璧村、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青山村、杭州爱多尔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黄湖镇强村公司和美公司签约,青山村阿里巴巴公益三小时员工志愿服务基地授牌。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