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而产业振兴必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要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茶叶是淳安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之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夏秋茶产业作为联结生态资源禀赋、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产业升级的特色载体,正成为激活山区经济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以来,淳安县大墅镇瞄准夏秋茶赛道,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探索茶叶季节性产能高效转化,让夏秋茶“绿叶经济”成为缩小“三大差距”的鲜活实践。
从“春茶独秀”到“三季增收”的思考研判市场趋势,锚定产业转型新坐标。近几年,受商务用茶萎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春茶生产特别是普通名优茶市场逐渐承压;加之新生代群体对新式茶饮的需求不断增加,茶原料供应成为茶产业新的风口,而夏秋茶凭借低成本、高产量、深加工适配等优势,成为茶饮料企业的首选原料。据了解,2024年全国夏秋茶出口和新茶饮需求量超3万吨,夏秋茶产业未来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精算产业账本,量化夏秋茶增收效能。春茶采收期一般为28-35天,夏秋茶采收期可长达180天左右,能有效提高茶园采摘收益。以淳安山区大墅镇为例,夏秋茶亩均年需季节性用工约15人,茶园劳务收入约3000元/亩。通过规模流转集中培管,配套利用机械化采收、集中分拣等降本措施,“春茶+夏秋茶”组合生产亩均产值可达8000元,按户均5-10亩茶园计算,可以让茶农真正实现“大半年在自家茶园打工”的可持续增收闭环。近几年,全镇近12000亩茶园中,实施夏秋茶采摘的茶园面积仅1000亩左右,占总茶园面积8%。若茶园夏秋茶采摘率提升至30%,可释放夏秋茶产值近千万元,带动常住人口增收2个百分点。
从“低效资源”到“动能释放”的探索招商为先,力促“高大上”企业落户。夏秋茶增收潜力很大,但多年来推动缓慢的原因,首先在于缺少能消化大量夏秋茶青叶的加工主体,未能真正带动形成产业化。2024年以来,大墅镇逐步调整茶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筑巢引凤,先建标准厂房,后攻坚招引夏秋茶企业。通过与县内国企合力持续招引,周边县市一家需要扩张的专业茶企正式落地6500余平方米共富茶叶工坊,填补镇域夏秋茶加工企业的空白。项目设备投资2000万元,配备2条智能化生产线,可日处理鲜叶15吨,年加工能力达2500吨。
茶园为本,抓实“供应圈”多款基地。夏秋茶企业引进来之后,如果没有匹配、达标的青叶基地,企业生产也不可持续。大墅镇茶园大部分位于山区,作业条件总体不够平缓,加上现有散户、大户茶园交织的经营模式,对夏秋茶青叶稳定供应提出挑战。针对这一现状,该镇围绕企业近期中远期基地布局和全镇茶园统筹利用双向发力,创新实施“国企+民企+村集体+农户”多款合作模式,联动周边13个行政村形成“30分钟鲜叶供应圈”,既有国企收储、茶企专业培管合作经营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也有村集体与茶叶大户合作的短租时段茶园,更有流转偏远高山及荒芜茶园构建“春茶自产+夏秋茶定向订单”产销共同体,目前,全镇已完成3100亩茶园流转。
从“传统机制”到“创新保障”的改革品质破题,建设有机茶业强镇。大墅镇是淳安县南部山区茶叶主要产区乡镇之一,但茶农以投售青叶为主,相较鸠坑乡原种产地和“有机茶小镇”、里商乡“湖上最美茶园”,品牌品质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想在茶产业弯道超车,必须有品质做后盾。该镇提出“有机茶业强镇”创建目标,构建“标准引领+品质认证+品牌增值”全链发展模式,系统性提升夏秋茶产业竞争力。目前,全镇13个行政村实现“村级有机茶管家”全覆盖,计划三年内实现村集体自持茶园100%有机转换,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有机茶园建设。
人才保障,锻造专业干部队伍。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一懂两爱”“三农”干部队伍。大墅镇在抓夏秋茶产业同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形式常态化锻造熟悉茶叶生产的镇村干部。对镇干部,邀请县茶叶站专家开展全员集中辅导入门,到茶叶良种场沉浸式实训,通过“茶园课堂”,提升茶产业发展信心;对村干部,针对性开设夏秋茶提质增效专题培训班,掌握生态防控、机械化采摘等实务,由茶企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会,实施“靶向提升计划”,并轮流去茶企外县基地机采实操实训,努力形成“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深度咬合的茶业振兴新范式。
政策护航,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镇里专门出台《大墅镇夏秋茶产业发展奖励政策》,设立“基地建设奖”“茶叶品质奖”“风险防控奖”三大赛道,有效激发了村干部精打细算能力,现在村村之间比增收、比降本、比效率蔚然成风。同时,连续两年召开茶叶主体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推出《大墅镇夏秋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700余万元,实施“茶园焕新工程”,计划对1100亩村集体茶园实施荒废茶园开垦、品种改良,配套作业平面化、宜机化改造,确保实现机采夏秋茶生产、增收目标。
(作者系淳安县大墅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