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社区工作和“琐碎、基础”“人员年龄大”分不开,但如今,大批年轻人争着干起“闲人马大嫂”的活。前不久,萧山区举行的社工考试报名中,共计吸引超7100位考生报名。在此之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则帖子引发大家对社工的关注,根据其发布的消息,西兴街道某岗位的报名共有1950人通过资格初审,结合最终录取人数,其招考比甚至超过部分国考、省考比例,如此激烈的争夺,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为什么曾经鲜少有人问津的“社工岗”变得如此“炙手可热”?高学历人才、企业白领、“95后”“00后”争当“闲人马大嫂”会带来哪些新气象?
“00后”流入基层一线专业年轻人给社工队伍带来新气象萧山区蜀山街道的朝闻社区有11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约30岁,超半数为“90后”。去年,“00后”陈哲丁放弃考研,选择来到这里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当时的招考比差不多在1:40,前后准备了半个多月,最后非常幸运地考上了。”
上门宣传反诈知识、协调处理居民投诉、日常检查消防器械……这是陈哲丁忙碌的一天,除此以外,美院毕业的他还接管了社区“宣传员”一职,并运用专业所学让各项文体工作变得有声有色。
同为年轻人的90后社区书记方柳熠更能理解青年人的需求和心理,在她的身边,多学科人才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专业出身的社工看得懂空间设计的图纸、会计出身的社工完善了财务工作流程,大家都在社区治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和陈哲丁一样,在杭州,越来越多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个体)”正义无反顾地涌入社工岗位。
“年轻化、高学历化、职业多元化正在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一种趋势。”萧山区社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统计的数据,在今年刚结束的社工考试报名中,其中超9成考生年龄低于35岁,约600人拥有硕士学历。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文荣认为年轻人选择报考社工岗位是一个值得肯定和鼓励的选择,“社区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专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基层一线,他们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一定能够给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为什么年轻人都选择扎堆入职社工岗有人求“稳”有人要在这实现自我价值社工岗位成为年轻人争相追逐的目标并非偶然现象,社交媒体上,搜索社区工作者,讨论的笔记达上万条,博主分享“社区工作者备考资料”“社区工作者必备考点”的帖子后面,往往都能吸引不少人的跟帖回复。
来自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社工人数约为1.82万人,平均年龄仅为36.75岁。
为什么年轻人都来争当“闲人马大嫂”?
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省时快捷的通勤时间还有日益完善的薪酬制度成大部分年轻人报考这一工作的重要原因。
在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之前,阮雪是国企某期货公司的部门经理,相较于以往的工作,职业的转变让阮雪的年收入有所下降,对于这个选择,很多人并不理解,但她却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在阮雪看来,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让她原本严重失衡的生活天秤逐渐回归到正常的水平线,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但除此之外,一线工作的复杂性、挑战性,也让大批“冒险家”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
“社区是基层利益诉求、矛盾纠纷的集聚点,社区工作者直面大量繁杂的基层治理问题,需要大家既有春风化雨的能力又有磐石不移的意志,并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下来,不出几年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陆文荣表示。
今年是顾敏进入东信社区的第四年,前不久,她跟进协调的一起“邻里噪音案”迎来新进展,楼上楼下长达1年多的分贝拉锯战最终以握手言和告终。
在社区这座“大熔炉”里,几年的历练,这位曾经腼腆的姑娘,淬出了真本领,“就像是游戏闯关,一路打怪升级,我现在已经进化成2.0版本了。虽然社区工作既繁又烦,但却是一份值得做下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