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大奖!《永远的丁香》让信仰之花在苏州绽放!

2022-04-24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看苏州专稿 文/赵婉钰】  

  一等奖!

  从全国391部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

  近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开展的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圆满结束。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永远的丁香》在该活动中荣获纪录片一等奖

  “礼赞觉醒年代的忠诚与信仰!”“丁香花的意象贯穿始终,一气呵成,纪录片力作!”好消息传来,许多观众打开了共产党员网重温烈士丁香的故事。

  《永远的丁香》是苏州广电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丁香精神”已化为苏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丁香,生于1910年,早年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

  1929年,丁香与革命伴侣阿乐先后前往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4月,两人经组织批准秘密结婚。婚后不久,丁香被组织派往平、津一带,因叛徒出卖被捕。

  同年12月3日,丁香牺牲在南京雨花台,年仅22岁,怀有3个月身孕。

  弘扬丁香精神源自一份“家乡情结”

  “既精彩,又艰难。”

  苏州广电总台精品创制中心主任、《永远的丁香》导演孙欣如此回忆这段制作时光。

  精彩,是因为跨越苏州、南京、青岛、上海、沈阳五地,他们深刻地感知到了那个觉醒年代的忠诚与信仰,体味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纪录片截图

  艰难在于,很多关键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将丁香的精神呈现给观众,讲好革命烈士的故事。

  那么创作组为何会选择创作丁香的故事?

  “作为雨花台英烈,丁香在南京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是比较大的,但在家乡苏州显得有些寂寂无闻。”节目导演回忆,讲述丁香故事、再现丁香形象、弘扬丁香精神源自一份“家乡情结”。  

▲丁香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摄制组在前期资料搜集过程中就遇到了难题—— 关键信息缺失

  因为丁香从事的是地下斗争工作,至今留存的相关信息很少,其生平轮廓较多地来自其革命伴侣乐于泓长达一个甲子的追忆和断断续续的日记文字。这些文字都是片段性的,很少透露具体信息,也构不成对丁香事迹哪怕是一个故事片段的完整叙事。  

▲阿乐

  “透过近一个世纪的岁月烟尘去探访一位神秘的地下工作者,而相关知情人都已作古,这样的回望、探寻和追忆,道路曲折、障碍重重。”

  为此,创作组在主人公原始材料稀缺的情况下,在表现手法上采取双线结构,其一是丁香的故事线,其二是当代大学生寻访、体验丁香故事和丁香精神的线索。前者是节目叙事的重点,多采用再现形式,强调情绪化表达;后者是节目的切入点和串联线,多采用纪录方式,努力抽丝剥茧。两条线索并行展开又交替出现,旨在传达“传递”“传承”“弘扬”。  

▲纪录片截图

  从苏州到沈阳,穿梭在各个档案馆,徜徉在10万字日记里寻找蛛丝马迹,历时7个月完成制作

  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节目导演表示,“我们希望用柔性叙事传播硬核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永远的丁香》播出后受到大众的好评,并先后荣获江苏电视社教节目(专题片)一等奖、“江苏省文艺大奖·电视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江苏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江苏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纪录片)一等奖和十佳摄影奖等荣誉。

  这次《永远的丁香》斩获中组部大奖,创作组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与节目的叙事策略和调性有关

  一场为期9个月的寻找丁香之旅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革命、忠贞的爱情,构成了丁香初心故事的内核,这样的初心故事真实感人,令人信服也引人深思。

  这部诚意之作推出的背后,是一个团队的匠心打造与日夜付出。  

▲苏州市档案馆 拍摄1925年“五卅运动”相关档案资料

  在接到“丁香”选题后,创作团队立即开始了前期的调研与准备工作。

  而在工作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值4月中旬,如何拍摄到已过花期的丁香花?  

  丁香花,作为重要的意象之物,始终贯穿全片,是片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而时值4月中旬,江南的丁香花期已过。为了拍摄到丁香花,节目编导、主摄影李国荣带领创作组奔赴青岛取景,3天里,穿梭在天主教堂、植物园、中山公园……面朝大海,拍摄丁香花开。

  丁香花拍摄难关过了,创作组再次面临难题:如何甄别和获得有关她的信史?

  面对这一挑战,创作组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韧性与坚持

  史料少且真伪难辨,为了获得最真实的资料,创作组以丁香生平行踪为线索,开始了“地毯式”搜索,苏州、青岛、南京、常熟、上海、沈阳……创作组奔走其间,有时候要坐上10个小时的火车。  

▲苏州-沈阳 高铁上的拍摄

  寻访丁香的出生地、读书地、斗争地和牺牲地,辗转于常熟市档案馆、常熟市基督教堂、苏州大学档案馆、上海党史研究室、江苏省党史办、南京雨花台研读资料,创作组获得了乐于泓手写的《白丁香烈士小传》、乐于泓与各地档案馆来往信件、东吴大学校友通讯录等珍贵一手资料,甚至纠正了一些已成为“通行版本”的误传。  

▲苏州大学档案馆 拍摄1929年东吴大学通讯录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创作团队无数次的试错,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和追根究底的精神,更离不开相关部门机构的指导帮助与支持,包括江苏省委党史办、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苏州党史办、苏州市档案局(馆)、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市民宗局、解放军空军94994部队政治部等等。

  为了解更真实生动的丁香,乐于泓成了前期调研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采访乐于泓第二任妻子 时钟曼

  “为了找到乐于泓当时在上海的工作地点,我们甚至就是开着车在街上来回兜,寻找蛛丝马迹。”创作组编导之一、90后成员黎一笑回忆说,找资料之难就好比在玻璃渣里找糖吃。无数次绝望又重燃希望,反反复复,全凭着一股劲在坚持。

  幸运的是,通过和乐于泓家属取得并保持联系,从他们口中听取了不少丁香故事的细节,并获得了珍贵的“阿乐日记”。  

▲采访乐于泓女儿 乐丁香(大女儿)、乐迈娜(二女儿)

  但五六本厚厚的日记本,长达10万多字,且其中关于丁香的内容寥寥且断断续续。别说寻找依据,就连丁香相关的片段都需要创作组仔细翻阅、逐字筛查。

  在这之后,节目的拍摄也颇费周章。

  综合考虑节目效果、制作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创作组只有为期一周的再现拍摄计划,由孙欣、李国荣、黎一笑分头协调负责,近40人的团队统筹协调,必须合理选择拍摄地点、压缩拍摄天数。  

▲在特别制作的“丁香树”道具下拍摄剧照

  在苏州大学、苏州革命博物馆、亚细亚影视拍摄基地、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一周时间内,节目组辗转于苏州多地、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和江元片场摄影棚等。

  每天凌晨4、5点开始,忙到晚上10点多已成日常。虽然忙碌,但面对高质量的镜头大家仍能在疲惫中得到治愈。  

▲车墩影视基地 监狱场景的拍摄

  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没有消解创作团队的热情,黎一笑告诉记者,“走近丁香、再现丁香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被感动、被治愈,总是怀着敬畏与尊敬。我们创作组拍摄丁香,也被丁香精神所鼓舞和激励。”  

▲沈阳中山广场

  丁香精神像是火种 照亮寻光的人

  从事历史革命题材纪录片创作,创作者需要寻找历史深处的光亮,让这光亮重新照进现实

  前期调研好比探路,此后的创作是将那光亮放大,在这过程中,一切都是未知的。  

▲车墩影视基地 铁轨上铺设轨道进行拍摄

  “有时候挺迷茫的,觉得在做无用功,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很充实,一切付出都有意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让黎一笑印象最深刻的,是丁香精神的影响力。

  “每每谈及丁香,乐于泓的第二任妻子和他的后人都会动情落泪,我最初是觉得不可思议的。”  

▲乐于泓第二任妻子 时钟曼

  黎一笑告诉记者,在之后的接触中,她发现丁香的精神就像是一盏明灯,依旧照亮着乐于泓一家和他的后人。

  而对于创作组而言,在走近的丁香的过程中,丁香的精神也在感召和感染着他们。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丁香有一千个理由选择生存,只有一个理由选择牺牲”。对于创作组来说,这个理由就是初心的坚守和使命的担当。  

▲上海市档案馆 拍摄1925年《东方杂志》

  《永远的丁香》的创作,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是开掘历史的探寻之旅,更是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  

▲创作组在影棚内布景

  在节目导演看来,一部好作品需要用力、用心、用情,“不管是做节目还是做其他行业,都需要精气神,竭其力尽其心,秉持初心,有丁香精神,这也是媒体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