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善治的“昆山实践”

2025-07-24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最后一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而作为基层中的“基层”,村、社区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昆山召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暨物业管理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更大力度推动物业管理提质增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昆山新实践提供坚强支撑。

  昆山经济体量大、开放程度高、管理人口多,1620个物管小区星罗棋布,15个“万人小区”管理压力重重。从昆山先贤顾炎武提倡“守望相助”,到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提出“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再到周庄、锦溪等古镇居民延续“吃讲茶”邻里协商形式,江南传统治理智慧滋养着昆山基层治理新实践。

  真正的现代化,既要有发展的高度,更要有治理的温度。在江南的烟雨长廊间,昆山这座连续20年蝉联全国百强县首位的城市,用足“绣花功夫”,以“多元共治”平衡行政与自治、以“数字网格”贯通需求与供给、以“特色场景”兼容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探索,将经济奇迹的密码悄然嵌入基层治理的肌理中,形成一个个新时代鲜活的治理样本。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独角戏”变成“交响曲”

  在昆山开发区同丰社区青江秀韵小区,63岁的退休民警朱阿四是社区“桑榆同丰”老党员工作室成员之一,也是青江秀韵小区业委会负责人。从架空层电动自行车整治,到雨污改造,再到老旧电梯集中更换,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朱阿四如同一根“定海神针”,他所在的老党员工作室、业委会成为同丰社区“两驾马车”。

  精细治理这曲交响乐,既需要党的指挥棒定调,也需要多元声部和鸣。观察昆山的治理实践发现,党组织不仅是领导核心,更是资源整合者与机制设计者,通过组织嵌入和角色再造,将分散的治理力量凝聚为有机整体。

  在这场深刻变革下,治理主体实现重构。曾经单一的行政主导,转变为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同”机制——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同向发力。也因此,党建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具象为“红管先锋”的行动支部、小区里的“党建客厅”,让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陆家镇邹家角社区常住人口超万人,70%的居民为外来人口,辖区内的启发广场小区曾是社区治理的“硬骨头”,长期存在物业矛盾。在邹家角社区党委书记江玉琴的带领下,社区探索在启发广场小区内建立“党建客厅”,利用闲置空间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设立“民生‘e’事厅”“网格微站”,培育和打造出有温度、可感知的“党那里”服务品牌。

  基层党组织从“划桨人”变为“掌舵者”,党员群众从“旁观者”转为“行动者”,一个个“草根方案”汇聚成破解各种难题的“金钥匙”,奏响现代化治理的强音。

  锦溪镇因水而美、缘水而兴,然而在三联村,水系成为阻隔人际的物理鸿沟,如何将其转化为治理的联结脉络?三联村的答案是——以党员为“桥”,以一个“包”字为支点,重构村民共同体意识。

  在党徽映照下,三联村创新推行“三联三包三新”工作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在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乡风文明中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村美丽庭院星级户占比达76%,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先行村,打造锦溪镇“三联三包三新”示范片区。

  “新”视角下强化自主探索,问题点变成创新点

  面对城市化浪潮、人口流动加剧、群众需求升级带来的治理考题,昆山各基层党组织以尊重地方特色、激活群众力量、善用技术工具为解题思路,强化“新”视角下的自主探索,将挑战转变为创新的契机,使新问题变成新样本,交出一份份“特色答卷”。

  陆家镇泗桥社区居民来自全国28个省市,99%为新陆家人,曾因物业矛盾、环境脏乱、居民归属感弱等问题,被列为苏州市重点帮促对象。新上任的泗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俊没有慌乱、没有抱怨,厘清问题症结、寻找破题之策。

  一方面,泗桥社区借鉴“招商选资”的方式,精心挑选和洽谈新的物业服务商,并用诚意“说服”其带资入场,推动一个管理几近崩溃的小区蜕变新生。另一方面,社区通过无数次上门走访、座谈,以焕然一新的实干成绩,重新缝补居民心头的“伤痕”、架起信任桥梁,使“失管—欠费—更差”的死循环,转为“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服务”的良性循环。

  随着城市化加速、新业态涌现和群众需求升级,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花桥经济开发区横墅江社区培育“星期天先锋”队伍,破解跨省通勤群体的治理难题。在千亿级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巴城镇探索成立昆山首个集宿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将产业工人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集宿区即社区”,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蹚出新路。

  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是老旧社区和古村落转型的底层资源。从之前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村落,到如今周末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的乡村文旅新IP,在歇马桥村的石板缝隙间,流淌的不仅是江南烟雨,更沉淀着中国古村落治理的智慧密码。

  土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设计规划。与简单的动迁“上楼”不同,歇马桥村坚持发展红利最大程度与居民共享,充分尊重村民选择意愿,通过异地就近翻建形式,探索出一条“新旧共存”之路,推动古村落文旅资源“变现”并反哺民生,构建以歇马桥整体农文旅资源为基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

  AI浪潮下推进技术创新,“附加题”变成“加分点”

  AI时代,人工智能风起云涌,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经历从传统管理向智慧治理的深刻转型。

  “张阿姨,您是想咨询房屋漏水维修进度吧?”在昆山开发区绣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台,全科社工的微笑让初次前来办事的群众愣住。镶嵌在服务台的“见面办”系统正施展魔法:居民刚在摄像头前站定,过往办事记录、健康档案、兴趣图谱已如展开的卷轴般浮现。

  数字技术的金线,正将斑驳的岁月经纬织成温暖的新锦。为推动智慧社区更好让“惠”于民,绣衣社区以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老旧小区“逆生长”,将其渗透到基础建设、居家安全、健康服务、生活休闲等方方面面,开发“云配餐”“云诊疗”等系统,使为民服务更有前沿性、未来感。

  当前,超大社区治理、人口结构倒挂、城乡形态混杂已成全国性难题。针对基层工作力量不足、服务资源短缺等困局,昆山以空前力度推进数字化智慧治理,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让“最后一米”服务更加便捷、普惠、贴心,使“附加题”变成“加分点”,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道路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

  针对小区业主在参与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找人难、开票难等实际问题,昆山依托互联网+、物业公共资源库等资源,对接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昆物通”微信小程序,居民可以参与小区公共事项线上表决、查看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监督小区公共收益情况等,满足居民对便捷、高效、透明物业服务的期待。

  花桥是沪苏同城的“桥头堡”,在社会治理领域同样得上海理念之先。花桥物业管理协同指导服务中心利用数字科技手段,集聚昆山市级物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物业行业协会,以及花桥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及专业法律顾问等力量,打造集物业晾晒、矛盾调处、制度创新、业务实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基层治理主体提供全链条支持。

  为在第一时间帮助居民解决物业管理中的“操心事、烦心事、困难事”,花桥经济开发区还开发了物业诉求快速处置平台——“花桥物业”小程序,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技术集成各类物业服务信息,整合诉求反映、工单反馈、信息公告等功能。系统自动识别问题类型并派单至责任主体,办结结果线上反馈,形成“居民点单—平台派单—物业接单—公众评单”闭环,实现物业管理全“心”升级。(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