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近日,由苏州本地多家影视企业制作出品的电影《太湖英雄》正式在苏州开机拍摄。影片以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革命事迹为原型,由80岁退休警官房余龙担任总策划,将苏州本土红色记忆搬上银幕。
《太湖英雄》聚焦抗战时期太湖地区开展“反清乡”斗争的热血故事。影片讲述了太湖游击队利用湖网密布的地理优势,依靠百姓力量开展游击作战,打击日寇、保护群众的英勇事迹。“把这段热血的抗战历史拍成电影,是我多年的心愿。”房余龙坦言,为推动拍摄落地,他多方筹措资金、打磨剧本,用“四千四万”精神——“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诠释创作初心,力求真实还原那段峥嵘岁月。
影片中一处重要场景“石帆村秘密联络点”,正是取材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石帆村真实存在的革命遗址。该遗址位于富春桥头沿河的两间老房子中,一间原为剃头店,另一间为杂货铺。抗战期间,这里是太湖游击队西华联络点的重要据点。当时石帆河宽度为现今三至四倍,不仅连通太湖,也与京杭大运河相通,是水上交通要道。联络点就依托这样的交通便利和地理隐蔽性,成为敌后秘密传递情报的核心节点。
“这两间小房子修旧如旧,今天仍静静地矗立在河边。”据介绍,当年革命工作者在此以日常经营为掩护,展开情报传递:剃头店门口挂起未修好的鞋子,即为传递信号;联络人则通过杂货铺门口的竹篮完成交接;若遇敌情,情报人员会通过相邻的茶馆完成掩蔽转移。整个系统缜密有序,展现了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
影片不仅还原了抗战场景,也融合了苏州本地文化。镇湖街道作为非遗苏绣的重要发源地,苏绣在影片中也得到了生动呈现。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的弟子吾燕,在片中扮演了一位用苏绣绣制党旗的绣娘。“能以绣娘身份参演本地革命题材电影,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吾燕表示,苏绣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了革命情感的细腻表达,也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据介绍,《太湖英雄》由苏州本地影视文化公司主导制作,也是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的重点文艺项目,旨在通过艺术化手法传承地方红色记忆,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记者 李渊/文)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