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西湖大学本科生,有何不一样

2025-06-28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加油!你的答案,不止通关,更是通向星辰大海!”最近,因为本科招生首次走出浙江,西湖大学再一次引发社会关注。

从2022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以来,主打“小而精”的西湖大学已有三届在校本科生,总数250人左右。办学规模上的“小”,本科生数量就能体现,那人才培养上的“精”,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有几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每年夏天,校长施一公会带着很多大一新生一起跑步。开学典礼上,学生们会被鼓励直呼“施老师”或“一公”,“你们只有两次机会称呼施一公为施校长,一次开学典礼,一次毕业典礼。”

从入学起,西湖大学每一位本科生都会拥有一名学术导师,本科生还可以自己通过邮件等形式联系其他教授,得到进一步接触交流的机会。入学第一天就进入实验室,在西湖大学也是常态。

有人说,大学之大是规模、社会影响之大;也有人说,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学术之大;但其实,大学之大,也在于学生之“大”。

社会好奇的是,在一个氛围平等、资源丰富的校园里,会开出什么样的花?西湖大学本科生,哪里不一样?他们的“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爱提问题的学生,不会差

“地下碳汇是不是应该改为地下水碳汇途径?”

一个刚入学三周的本科生,竟和论文投稿时候专业期刊的审稿人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还没入门就能看出“门道”,这让老师直呼“有点意思”。

他是22年入学的首届本科生孙正涛。因为喜欢化学,大一起进入李凌教授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研究,大三就收获人生第一篇SCI文章,今年年初还获得2024年度西湖大学校长奖章,是所有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本科生。

孙正涛,何以“一路开挂”?这可能和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老师看来,孙正涛是一个“问题少年”,不是在微信上聊,就是跑去实验室追着问。但这样的孙正涛,西湖大学老师们不仅不烦,还很爱。“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问题才证明有思考、有进步,提不出问题就麻烦了!”指导过孙正涛的陈小刚博士说道。

2024级本科生汪阳,刚入学时就加入了张驰博士创立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实验室。

在可控图像生成方面,一般是先画简笔画,再用AI来生成,但简笔画一般都很简单,不会画得很全很满,这就导致有大量留白需要AI自行发挥。

有一天,汪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生成结果看,简笔画区域一般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效果一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非控制区域的最终图像呈现效果更好?

“这个角度打破了惯性思维,关注到了研究和产品之间的gap(间隙),让我眼前一亮。”张驰表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现在汪阳和同学们在更灵活、更全面、更精细的可控图像生成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大一学生,就能做研究了?“研究不是比本科学习、高中学习更高一个档次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哪怕你现在只上高中、初中,都可以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创新,”张驰说,“关键是保持热情,学会提问,然后学习创新的方法。”

在邹云志教授的数学通识课上,喜欢提问并动手解决的本科生们,也令他印象深刻。

比如,有同学接触到变分法时,就立刻想到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中学时上课那幢楼的旋转楼梯怎么走到达目的地的距离最短?他马上和几个同学组成小组,几天时间攻克了这个问题。有同学注意到科学家曾用球坐标曲面模拟一个肿瘤细胞的模型,他特别兴奋,连夜探究提出能不能用数学方程来模拟其它生物的表面轮廓。

也有同学对一本已更新到第九版生物教材中某一处内容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疑惑,最后发现确实是该处表述不够严谨。还有同学在演奏小提琴时,想到借用数学方法找到在一个房间中演奏使得声乐传播效果最佳的位置。

在邹云志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问题大多都有了“后续”,有的还从课堂的一个问题最终进化成了一篇论文。“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科学求证,也会为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进步感到高兴,并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激励。”邹云志告诉记者。

在西湖大学老师们看来,提问,是挑战权威的第一步,体现的是探索精神。如果问都不问,学生怎么会有新发现?可以是对于理解不明确的提问,也可以是挑战性的提问,也可以是意想不到、天马行空的提问,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

爱提问,敢提问,会提问,“有棱有角”,是很多西湖大学本科生身上的一种鲜明特质。当然,支撑这些的,是学生的热情与热爱,也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包容和支持。

换方向、换导师,换出学生更多可能

在许多高校,专业确定往往意味着路径锁定。但在西湖大学,本科生的方向是“动态生成”的。

“我有一个学姐,一开始也选了生物方面的学术导师,同时因为兴趣还上了化学的前置课,但最后她在明确专业时选择物理。”2023级本科生张正说。

他口中的学姐,是2022级本科生胡烁怡。很多同学认为,物理比生物要难得多。为何要“弃易求难”?

经过西湖的课堂、实验室的科研实训,胡烁怡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生物领域的喜欢,本质是对其中使用的实验仪器和方法的喜欢——核磁、电镜、光镜。物理虽然难,但却是她自己探索、跟随本心的选择。

和胡烁怡一样,原本学习更侧重“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郑舒乐怡,在大二选专业时,还是选择她更有兴趣、更有天赋的物理。

对此,郑舒乐怡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数学和物理是理科学习的基础,她更想利用本科阶段进行更系统化的科目学习,因而选择物理,把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留给读博期间,等实际要应用它的时候,再去进行学习。

在西湖大学,她们已经学会了用长期主义的心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同届的任磊,则是另一种风格。

西湖大学本科生书院院长陈虹宇告诉记者,他是研究化学的,他带的本科生任磊,第一个学期科研实训是跟他学的,但之后任磊辗转于多个学术导师的实验室,方向都不同。有研究实验物理的,也有研究理论物理的,还有一个是研究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最近任磊又跑到天文物理的实验室,研究暗物质去了。

短短几年,就换了这么多方向和导师,会不会每个都是浅尝辄止?会不会是一种浪费?

“科研的内核,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不觉得他这是浪费时间,既然他有精力,多尝试、多体验是好事,本科就是用来试错的。” 陈虹宇说。还有一位学术导师曾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过:“你来我的实验室,就是给你一个机会,了解我在做什么。仅此而已。”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