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后一课” 校长鼓励毕业生成为“45度青年” 作为百年老校、工科强校 学科专业“顶天立地”“内卷”还是“躺平”,成了当今很多年轻人的困惑。日前,在浙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浙理工”)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陈文兴向广大学子深情寄语:“如果说内卷是90度,躺平是180度,同学们不妨尝试以45度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用理想为自己的人生领航。”这堂大学“最后一课”赢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人生成长如此,学校发展亦然。近年来,浙理工以蓄势待发的状态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迎来了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第五轮学科评估获得重大突破、斩获科研教学国家级大奖、入选省“双一流196工程”高校。
建设高水平大学,少不了在学科建设上下“苦功夫”。
浙理工是以大纺织为特色的工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纺织学校。从蚕学馆建校之时的桑蚕、丝绸,到现在以纺织为核心的机械、材料、服装、设计,浙理工专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学校的纺织学科与工程学科已属于全国头部学科,并自主培养了院士。陈文兴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本校毕业,留校工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优势学科更优、更多学科兼具。如今的浙理工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进入“三校区一中心”的发展新格局。
浙理工的学科专业不仅能“顶天”,还能“立地”。学校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力,先后获得18项国家科技大奖,近几年为千余家企事业单位解决几千项技术难题。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是浙理工一张“金名片”。作为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创造型企业的缔造者或中坚力量。前不久,学校党委书记赵全军带队走访校友企业“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分享了本科阶段获得新苗计划资助的经历,直言这笔资助为其早期机器人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提出“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制定了学生竞赛、学生科研、专利、论文、创业经历等与课程学分、毕业设计学分互换互认机制;拥有两个省级大学生竞赛秘书处,以及完善的学生竞赛资助和奖励激励机制;全专业覆盖省级大学生竞赛,学生可得到系统的培训与指导。
2025年高考落幕,考生和家长正为填报志愿做准备,浙理工这所百年老校、工科强校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就考生和家长重点关心的高招问题,本报邀请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夏青进行解答。
【焦点问答】1.杭州日报:2025年学校招生计划如何安排?有哪些新变化?夏青:浙理工2025年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4800人,较去年增加100人,其中浙江省内普通高考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230余人。艺术类计划招生790人,其中省内增加约120人。省内关注度高的专业招生计划增加150余人,如计算机、机械、电子、机器人工程、法学、服装等专业招生人数均有增加。
启新卓越实验班分设现代纺织创新班、先进材料创新班、智联创新班、数智经管创新班4个班,2025年面向浙江省招生60人,较去年增加40人。其中,现代纺织创新班和先进材料创新班由陈文兴院士团队领衔,包含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可从本科读到硕士再到博士;智联创新班、数智经管创新班均由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团队领航,前者包含计算机、智能科学、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后者包含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资源管理、经济学等专业。
2.杭州日报: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夏青: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6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省登峰学科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8个。在ESI学科全球排名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位居前2‰,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历史性突破。
3.杭州日报:学生入学后,如果发现专业不合适,是否有转专业的机会?夏青:学校非常鼓励学生修读自己心仪的专业,这是学习的兴趣保障。学校提供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在校学生有6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前6个学期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无招生录取批次或段次限制,文理科可互转。需要提醒的是,按照有关规定,艺术类专业不能转非艺术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不得转专业,所有转专业须按省教育厅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4.杭州日报: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及深造情况如何?夏青:学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数字化就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和更好创业,不断提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近3年本科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6%以上。部分毕业生前往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美的集团、恒生电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涵盖互联网、能源化工、机械设备、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领域。近几年学校升学深造率在37%左右,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国内升学中近半数同学被“双一流”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录取,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