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法国老头

2025-06-23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我出生在法国布列塔尼,如今住在杭州西兴老街上。

我的法国名字是Kristian Fardel,中文名叫冯克礼。每天早上路过巷子口的面馆,总有几个小脑袋从窗户里探出来,用英语喊:“Hello,外国爷爷!”

这时我就会向他们招招手,用中文回一句:“吃过了吗?”

左邻右舍都说我是“最懂杭州的外国佬”,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城里到处转,我也喜欢吃西兴老街上的臭豆腐。哦,对了,我屋子的窗外永远挂着一只孙悟空风筝,这里面藏着很多故事。

在遥远的东方,或许有人和自己做着同样的梦

为什么要挂一只风筝呢?这要从一部电影说起,电影的名字就叫《风筝》。

那是我第一次遇见电影,也是第一次遇见中国。那是1959年,我6岁。

学校的操场在傍晚被临时改造成露天影院。一台老旧的放映机放在场地中央,“咔咔咔”作响,光束穿透夏夜的薄雾,投在泛白的幕布上。

片头出现“中法合拍”字样时,邻座的同学用手指戳了戳我:“听说里面有个猴王。”

我那时对东方一无所知,只看到电影里的风筝是猴子的图案,当它从风筝中一跃而出,棍子一挥就能搅动风云。而当大床如同风筝一般从巴黎的屋顶腾空而起,载着两个法国孩子飞越山海时,我突然攥紧了手里的帽子,仿佛自己也跟着飞了起来。

电影里的北京城让我眩晕,琉璃瓦在阳光下像融化的黄金,胡同里的孩子们追逐着风筝,他们的笑声和我们踢足球时的欢呼竟如此相似。最难忘的是猴王从风筝里跃出的瞬间,他踩着筋斗云穿梭于长城与埃菲尔铁塔之间,用金箍棒为迷路的法国兄妹劈开荆棘。当反派角色被击败时,全校孩子都跺脚鼓掌。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是中法合拍片的先驱,而当年操场上那台放映机,是镇上电影院唯一一台露天放映机。现在每每回想起来,我依然会跟朋友们感叹,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啊。“冷战”时期诞生的猴王童话,却让一个法国乡村男孩第一次模糊地想到,在遥远的东方,或许有人和自己做着同样的梦,梦见风筝变成桥,梦见童话里的人物跨越山海来敲门。

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反复看过好多遍,我已经能哼出影片里的那段琵琶配乐了。我也会用手机给老街上的孩子们播放电影中的片段,他们总会叫出来:“是孙悟空!”“这是孙悟空!”

我就哈哈大笑,原来那年在操场上埋下的不是怀旧的种子,而是一颗永不断线的风筝之心。这只风筝牵着6岁的我,也牵着后来所有因电影而相遇的机缘和巧合。

当然啦,用中文来表达,这都是后话。

那只风筝从未坠落,它只是在安静地等待一阵风

事实上,在那部电影之后,中国在我的记忆里渐渐变成了一幅褪色的画面。猴王的棍棒、北京城的砖墙、孩子们追逐风筝的笑声,全都锁进了童年的那个夜晚。我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从法国飞向东方,而是转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中北美洲的加勒比海。

布列塔尼的雨季太长了,冷灰色的海浪年复一年拍打圣马洛的礁石。27岁那年,我和3个伙伴一起,驾着一艘帆船从地中海沿岸的马赛出发,完全依靠风帆动力,历时18天,出直布罗陀海峡,横穿大西洋,最终抵达了加勒比海海域的圣马丁岛。这是一个地图上只有针尖大小的法属岛屿,远离法国本土,我也最终选择定居在那里。

那里的海,完全是另一种语言,像融化的蓝宝石。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把我的皮肤晒成当地人一样的深铜色。在岛上,我教授过帆船课程,也学会了飞行驾驶,还开办了一所飞行学校,整整办了20年。那么多年来,我以为自己已经彻底变成了一条热带鱼。直到2014年,我的女儿凯霞(Keshia)冲进家里朝我喊,“爸爸,爸爸,我要去《风筝》里的地方了!”

我望着她的眼睛,在那一瞬间,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命运就好像信风,终会把你吹向该去的地方,即使用大半个世纪绕了地球一圈。

当然,我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定格在1958年的那部《风筝》,猴王在长城上翻筋斗,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可现实呢?我从未去过中国,对这个遥远的国度有一种模糊的戒备。

当女儿告诉我,她要去南京大学作为交换生学习一个学期时,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列出了一张“注意事项”清单:1、晚上别出门;2、别吃路边摊;3、别轻易相信陌生人……女儿笑着说我太夸张。

然后,某一天的午后,电话突然响了,是凯霞打来的,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爸爸,我刚从夫子庙回来,街上全是人,凌晨一点还有卖糖粥的。”我愣住了。

她继续说:“南京的地铁比巴黎的还干净,女生半夜独自回宿舍也没有任何问题。”电话那头传来嘈杂的笑声,她的中国同学正用不太标准的法语冲我喊:“叔叔,别担心!”

我握着话筒,突然意识到,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原来一直停留在某种刻板的想象里。

学期结束,凯霞坚持要我亲自来中国看看。我们站在故宫的红墙下,她指着屋檐上的屋脊兽问:“像不像《风筝》里的场景?”

我仰头望着那些琉璃瓦,想起那年在操场上,孙悟空从银幕里对我眨眼的瞬间。

后来,我们一起去了桂林,乘竹筏漂流漓江,船夫哼着小调,山水倒映在水面,像一幅被风吹皱的画;在上海,凯霞拉着我和她的同学挤进一家小巷里的生煎店,小吃的香味混杂着年轻人的笑声撞进了我的胸口。

回程的飞机上,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南京的梧桐大道,阳朔的月亮山,还有凯霞在长城上挥舞围巾的背影,我忍不住跟身旁的女儿感慨起来。原来50多年来,那只风筝从未坠落,它只是在安静地等待一阵风,等着带我飞越偏见与岁月,重新落在那片土地上。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