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智: 活跃于金融与收藏两界的书画印学家

2025-06-22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杭州日报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多学人加快对出土文物的求购、收藏与研究,为凝聚数千年中华文化、承载中华文脉的文物寻求一席安全之地而殚精竭虑、奔走呼号。“小校经阁”主人刘体智便是其中一位。

刘体智(1879—1962),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第四子,系近代银行家、藏书家、书法家、印学家,亦擅山水、诗文、音韵训诂与史学,博才多艺,学贯中西。著有《元史会注》《异辞录》《通鉴定札记》《说文谐声》《说文切韵》《说文类聚》《十七史说》《礼记注疏》《尚书传笺》《善斋吉金录》《善斋玺印录》《善斋墨本录》等,均为学界所重视。

刘体智自幼聪慧好读,因其父与李鸿章是至交,两家又是姻亲,故他从小就得以进入李家私塾,与李氏诸子弟一起习中西文,还饱览了李家秘不示人的典籍与收藏,眼界大开,为其后来从事金融业和收藏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体智擅长楷、行、篆诸体,在继承传统路线的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对书法传统经典的理解。其楷书上溯魏晋,取法钟繇,对《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都下过一番苦功。以刘写给古文字学家容庚的函为例,笔画粗细、长短不一,有许多隶书的笔意,偶有行书用笔方式,结体内松外紧,突破点画间的匀称分布,使字内有大块之白,而留白处又有奇变,且大小不等、顾盼生姿,通篇横无列、竖成行,行距较大,意蕴空灵,清新古雅,深得“钟(繇)书”三味。当然,刘书中最精彩的当属行书。其宗法“二王”,特别是对《圣教序》,穷心研悟,颇有心得。他早期作书多喜上下字之间连笔,以求气脉贯通,有时难免略显做作,后期则基本字字独立,虽笔断而意连,行气自溢,更为可观。

刘体智的篆书虽流世不多,但所见之作都颇具气象。其笔下的大篆(金文)用笔雄浑、形体丰腴,小篆曲直相宜、体势婀娜,都极见功力。这自然与其长年收藏甲骨、浸淫钟鼎、把玩青铜密不可分。据文物部门统计,我国现存的龟甲骨片总共9万余片,而刘一人就藏有28000余片(1953年全部捐献给国家),几乎占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龟甲骨片最大一宗,堪称海内一流。这里还有一段轶事,早在1936年郭沫若在日本时,刘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龟甲骨片请人拓出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分装成20册,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亲手交予郭,供其研究、著书。郭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并在日本出版了甲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

刘体智暇余还兼习山水与人物。其画主要取法“四王”,并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施墨雅致,皴法爽朗,构图简约。他画的山水小景往往近处树木葱郁,小桥流水,舟横野渡,人在画中;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若隐若现,观之生趣盎然,清幽灵动。

虽未见刘体智的篆刻作品,但其仍被列为“近现代海上印人”是有道理的。他曾将所藏古玺印辑为《善斋玺印录》(原印钤拓),共16册,收录存印1235方,精品迭现,不仅收录战国至元明各类玺印,且分册类别清晰。特别是在以收藏明清流派印为主流的海上印坛中,无论是古玺印存量,还是钤拓精度,此印录均可称为佼佼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印录中亦偶有伪官印,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近代印谱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请看黄宾虹为印录所作序言:“今我晦之(刘体智)先生,博洽方闻,网罗古佚,既精鉴择,且臻美备。近方选拓生平庋藏铜鼎彝器,以其余暇,集成巨帙。三代周秦之玺,六朝唐宋之印,兼收并蓄,共录无遗,合综计之得千数百纽,朱拓传古,墨林扬芳。”由此可见,黄对刘及其藏印评价甚高。后来这部分藏印几经辗转大多落到了杭州篆刻大藏家高时敷(络园)手里,高于1944年选其中591方辑为《乐只室古玺印存》,共10册,再之后这些古玺印又入藏西泠印社,保存至今。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