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入海 “卫星”巡天探秘人与自然共生的科学密码第63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昨天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洋有多重要呢?从赤道到南北极,这片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疆域,以亿万年的自然节律孕育着万物,更用潮汐的私语与人类文明紧紧相连。作为拥有辽阔海岸线和丰富海洋资源的海洋大国,中国始终秉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理念,用科技之眼凝视深蓝,用行动之心守护蔚蓝。
就在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上天入海”科学探索之旅,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变成了公众触摸海洋脉搏的窗口。2025海洋日活动,从卫星遥感的“上帝之眼”到深潜海底的智能设备,从修复牡蛎礁的生态工程到院士领衔的精彩分享,倾听海洋心跳、回应生态呼唤,当科学成为探索的帆,人类与海洋的对话便有了无限可能。
上天入海,科技探索蓝色疆域今年的海洋日活动以“上天入海,守护蔚蓝”为主题,首次将太空与深海探索紧密结合。步入活动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场视觉盛宴——“海洋卫星主题摄影展”。一幅幅由国产海洋一号系列卫星拍摄的高清影像震撼亮相,红海荧光带如星河倾泻,风暴潮云图展现自然伟力,这些“太空明信片”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更让观众以“上帝视角”重新认识了海洋的浩瀚与神秘。
今年新增设的展区——“上帝之眼”,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通过沉浸式互动装置,在这里,参观者可以切身体验“从太空俯瞰地球”的神奇视角。一位小男孩兴奋地指着屏幕喊道:“妈妈你看,我好像真的飞到天上去了!”
而在一号楼顶层,藏着一个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幕后英雄”——卫星地面站。平台上有两个巨大的白色球体:一个直径6.5米,一个直径3.5米,如同两个静卧的“巨型足球”。海洋二所卫星地面站的负责人尹中林介绍道,这两个“大球小球”内部装有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天线,它们负责接收极轨卫星监测到的海洋数据。
这个地面站,已默默运行数十载,是中国最早,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海洋遥感数据接收站点之一,众多研究工作都依赖于这些天线所接收的海洋数据。
每年都人气爆棚的“小球大世界”展区,今年依旧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展厅中央,巨大的动态球幕缓缓旋转,仿佛将整个地球“捧”在眼前。洋流如何涌动?台风怎样生成?这些原本抽象的知识,在球幕上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晰而震撼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位小朋友瞪大眼睛,兴奋地指着屏幕喊道:“原来地理课本里的洋流图是这样动的!”
“入海”的科技同样令人惊叹不已!“哪吒平台”听说过吗?它是能真正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科技尖兵——海空跨域智能航行器!它能在空中翱翔,也能潜入深海,甚至可以反复穿越水空界面,真正实现“飞潜合一”,堪称“海洋版的变形金刚”。它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传统观测手段的限制,更为海空立体监测、应急搜救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支撑。
不远处,水下机器人展区同样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快看!它转弯了!”一个孩子激动地指着水池里灵活游动的机器人喊道。这是今年最受欢迎的互动项目之一——观众可以亲手操控水下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完成抓取、探测等任务,亲身体验科技如何帮助人类深入未知的海洋深处。
探秘海洋的“硬核装备”,可远不止于此!海底地震仪既可用于天然地震观测,也可用于人工地震探测,简单来说,就是专门给地球做CT扫描,一层层揭开地壳与地幔的秘密。还有“小精灵”Argo——海洋漂流浮标,可以持续采集海水温度、盐度等关键数据。在现场,孩子们亲手模拟Argo浮标的运动过程,观察它是如何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在海洋中“潜水”与“上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