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苏醒 一梦烁古今 扬州广陵守护千年传承重焕现代光辉

2024-05-25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跟随人流登上扬州广陵古城制高点——东关城楼,古城风貌尽收眼底:青砖黛瓦构成的水墨色块间,店铺招幌与街巷游人混成斑斓五彩穿流其中。穿越千年,广陵古城仿佛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脏,把现代文明的时尚新颖泵进历史的每个角落。

“广陵区围绕打造古今辉映示范区目标,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理念,高标准推进古城更新。”广陵区委书记张伟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的广陵古城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复兴,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典身姿舞动“时尚魂”

5.09平方公里的广陵古城是扬州古城的主体,从唐代传承至今,500多条街巷肌理保存完整,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66处。在扬州人的呵护下,它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风貌历史城区之一。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古城在现代化城市面前渐显“老态”,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缺失。古城更新,成为当代扬州人的使命。

在百年老街东关街上,一处叫“祥庐”的私家宅院常常吸引游客驻足,宅院主人杜祥开是东关街老住户。“前些年很多人离开老宅,因为上个厕所也必须跑公厕。后来政府投资改造街区,现在几乎每家都有卫生间、厨房,还通上天然气,住老宅反而成了新时尚!”杜祥开感慨道。

广陵古城更新始于本世纪初,以彰显古城风貌、便利居民生活为目标,在修缮保护各类历史建筑的同时,提升水、电、气、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目前,东关街区已有50多条街巷实施改造。当地还鼓励居民自主更新老宅,由政府提供补贴。在政策引导下,古城出现100多处像祥庐这样的私人花园。

古城更新不仅是修房子,更要焕活力。700米长街上飘着小吃的烟火味,也有着扑鼻的咖啡香;门窗斑驳的老宅,推门进去是坐满年轻人的西餐厅……一走进皮市街,就能感受到这里市井叠加时尚的独特氛围。杭树志是第一批回古城创业的本地年轻人,2013年,他硕士毕业后在皮市街创办浮生记文创书店,成为老街从寂寥到熙攘的见证者。“皮市街现有50多个商家,大多是青年创客开办,青年人到扬州也必到这里打卡。”令杭树志欣喜的是,古城正重焕青春。

文旅商贸是广陵古城保持活力的源泉,各大街区均有着不同经营模式,精准培育与街区文化定位相匹配的文旅商贸元素。今天的古城,容颜未改,繁华依旧,这里集聚各类商户数百家、吸纳就业数千人、日均客流量过万,已是扬州最具人气的文旅商贸板块。

绣花功夫融合“古近今”

扬州是“通史式城市”,从唐代至今,时光在广陵古城到处刻有印记,这里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也有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街道、商场、学校等,位于古城核心区的广陵路、国庆路,一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扬州“第一商圈”。“古近今”共存的广陵古城,在更新中如何取舍?广陵古城党工委、管委会2020年成立,全新的探索由此开启。

“我们历经实践摸索,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汲取教训,用新模式维持古城发展脉络的完整。”广陵古城党工委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让“古近今”相融,是广陵人拿出的新方案。

由皮市街进入广陵路往西走不远,便能见到一座4层楼高的新中式建筑,其中提供传统早茶、古风餐饮。这栋建筑与邻近的二分明月楼、贾氏庭院、四岸公所等清代盐商建筑高低错落,风格相融,浓郁的中国风引来游客不绝。“这栋高层建筑原是广陵小学教学楼,设计师借鉴扬州何园中西合璧的建造灵感,为楼体加设中式回廊,并运用大量新中式元素改造外观内饰,让新旧空间交织碰撞。”广陵文旅集团招商运营部负责人陈逸倩介绍,利用原小学地块,将旧校园巧妙融入古城风貌,“广陵有盐”文旅街区开街不久就成为网红。

广陵古城更新,广泛运用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绣花功夫”,在织补古街巷缜密肌理的同时,打造低调而流动的公共空间体系,从而让古城拥有丰富的城市功能。

形如鱼骨的仁丰里街区采用渐进式、微更新方式,至今保存着最古老的街巷体系。2013年起,仁丰里先后经3次改造,实现管线下地、重铺青砖,恢复古街面貌。巷子深处布满微更新的巧思:富有生活气息的墙画,加上精心布局的绿植和设施,处处洋溢着文艺气息。汶河街道对街区业态进行把控,清理淘汰黄沙出售、门窗制作、废品收购等商铺,由街道收购租赁沿街民房,淘换成特色民宿、古琴传习、盘扣制作等文创业态。如今走进仁丰里,映入眼帘的是古巷人家惬意的慢生活,身心领略的是琴棋书画浸透出的文艺范。

是我的家也是“共享家”

每天上午10点,仁丰里街区的“爸妈食堂”就热闹起来。冒着热气的饭菜被志愿者们统一装进保温盒里,送往街区50位老年居民手中。广陵古城老年居民集中,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残疾及家庭困难的老人生活问题,是古城更新绕不开的难题。“爸妈食堂”是一个公益项目,被引入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运作后,在仁丰里飞渔阁餐厅落地。而这家餐厅只是街区众多同时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服务的“共享空间”之一。

古城更新,居民是去是留?这个问题曾困扰很多决策者。“人是一个街区、一座建筑中最重要的因素,把原住居民留下,老街区才有灵魂。”扬州文化学者顾风认为,让居民共享街区改造保护的成果,在街区改造中获益,居民才会选择留下来,才会更好地传承街区文化。这一观点,在广陵古城更新中成为共识。

在仁丰里,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共享空间”被广泛运用,这片原属于居民的家,也渐渐成了来客“共享家”。形态各异的水池配上樱花丝瓜络手工皂,沐手留香让游客直呼“想得周到”;墙上题着“歇下子”三字的共享座椅,成了地标打卡点;居民袁荔家门前的一隅之地被打造成景观花园,座椅与遮阳伞供往来路人歇脚……2022年开始,几步一处的共享座椅、百米一个的共享水池出现在街面上,这些共享空间都由居民、商户提供。第一个报名参与“共享水池”项目的居民周阿妹说,作为这条街的“主人翁”,希望能让游客感受到扬州人的热情好客。

“共建共享,我们将把古城打造成为居民更舒适的家和游客愿意停留的‘共享家’。”广陵古城党工委负责人说,聚焦国家5A级景区建设标准,按照广陵古城更新“1+6”三年行动方案,将在全要素整合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古城老旧小区改造,完善消防、管网、照明、垃圾收集、停车泊位、游客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提升主客共享的人居环境。

在时光隧道的每个站点,广陵古城都曾凭借温和、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挺立时代潮头。“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当代扬州人正拂去广陵古城的历史尘埃,让千年梦想重焕熠熠光辉。

记者 张晨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