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10只大闸蟹有7只在射阳出生——一只好蟹苗原来是这样养成

2024-05-24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蟹苗被称为“软黄金”。

养育蟹苗的“土池”。记者 赵亚玲 摄

记者 张宣 杨易臻 顾星欣 实习生 孔梓萱

从蚂蚁大小的幼体,到纽扣大小的“扣蟹”,再到膏肥黄满的大闸蟹,一只蟹从出生到上市整整两年时间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天时地利”。

5月的盐城射阳,是全国大闸蟹养殖户竞相前往的目的地。这里年产蟹苗超70万公斤,产业规模超5.2亿元。据中国渔业协会统计,全国每10只大闸蟹中就有7只在射阳出生。这座苏北县城如何成为全国大闸蟹产业的“托儿所”?射阳又是如何牢牢抓住螃蟹产业“芯片”种苗的培育?记者近日前往射阳探访。

全国养殖户从四面八方赶来

“春投一篓苗,秋收万斤蟹。”5月中旬,是蟹苗(大眼幼体)成熟的季节,也正是蟹苗销售的旺季。射阳县海堤公路两侧分布着100多家蟹苗养殖场,整整齐齐的育苗塘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公路边,停靠着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车辆,全国大闸蟹知名产地养殖户从四面八方赶来,察看和选购蟹苗。

来自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养殖基地的裴忠高,大清早就驱车赶来射阳。在养殖场的淡化池边,他抓起一把蟹苗,仔细观察其光泽和大小,一只只晶莹剔透的“蟹宝宝”瞬间在手掌中四散开。“蟹苗能立即爬开,说明有活力、质量好。”裴忠高从事扣蟹养殖已有20多年,连续8年来到射阳买蟹苗,每年自己购买、加上介绍亲友购买的蟹苗大约有1000斤,“这些是正宗‘长江蟹’,生命力强、成活率高,我认识的从射阳拿苗的养殖户,育苗成功率很高。”

“大闸蟹育苗工作复杂,需要经过消毒、提温、投饵、淡化等多道工序,一个步骤操作不当,就可能导致‘全军覆灭’。”射阳县宏胜育苗场负责人张龙兵为记者梳理大闸蟹成长轨迹:“大闸蟹是洄游性生物,每年冬天在海水里交配,因此每年8月、9月,我们开始筛选培育优质种蟹。11月,种蟹交配产卵,抱卵过冬。次年3月底,种蟹挂笼产卵。3月—5月,孵出的‘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壳发育成‘大眼幼体’。蟹苗收获后,被运输到全国各地养殖塘静静成长,隔年4月成为纽扣大小的‘扣蟹’,再经过半年左右就会发育成为大家熟悉的‘成蟹’。”

被称为“软黄金”的蟹苗,给射阳当地养殖户带来的收益颇丰。“每年5月10日左右是蟹苗开售时间,这阵子从早到晚,订购电话就没停过。”张龙兵告诉记者,蟹苗按照订单量生产,通常开卖后一周内就几乎被抢购一空,今年早苗每斤能卖到200—300元。后期补苗阶段,因数量紧缺,“物以稀为贵”,蟹苗最高能卖到800元一斤。作为大闸蟹育苗行业历练多年的老手,张龙兵从2005年开始养殖蟹苗,蟹苗和轮虫培育面积从开始时的100亩扩大到如今的200亩,年产蟹苗6000斤,年销售额近200万元。

昔日的荒滩碱地如今却是寸土寸金,“长”出育苗产业。目前,射阳建成沿海生态育苗基地3.5万亩,拥有各类育苗企业超100家。除了上海、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养殖业,射阳还带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河蟹养殖产业,助力东西产业共富。

蟹苗“托儿所”坐拥“天时地利”

初夏时节,一波波潮水拍打着海堤,而在海堤另一侧,整齐划一地排布着养育蟹苗的“土池”。因海水咸度不同,“土池”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像是大自然与人们联手打造的“调色盘”。

“这两个月来,在‘溞状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的期间,我们都要定期来各个育苗场察看水塘温度、盐碱度等各方面变化,保障生产流程顺利进行。”在育苗场边,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教师张龙正在和养殖户交流蟹苗淡化情况。张龙表示,射阳当地一直与上海海洋大学保持科技合作,每年在育苗阶段,高校教师都会来此指导生产。

“射阳蟹苗养得好,和当地特殊地理条件息息相关。”来射阳参与蟹苗繁育3年,张龙已对射阳蟹苗生产情况了如指掌。他介绍,大闸蟹有江海洄游的天然生长习性,在海水里出生、在淡水里成长。等到蟹苗适应淡水环境,养殖户带回去才能养活。而射阳东临黄海,靠近淮河,拥有咸淡相融的水系,海水盐度较低、滩涂面积广阔,非常适合蟹苗繁育。

射阳的气候也为大闸蟹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4月、5月幼体发育期间,射阳的气温稳定在20℃左右,很少出现强降雨天气和大幅度降温。同时,大堤两侧的海水和淡水之间还能形成温差、延长生长周期。”张龙表示,射阳具备“天时地利”,在气候、地理上都是蟹苗“托儿所”的完美选址。

从1995年至今,射阳蟹苗产业发展近30年内,形成各类因地制宜的育苗技术,“土池育苗”就是其中一项。“不要小看这些‘土池’,其中藏着让‘蟹宝宝’茁壮成长的门道。”张龙介绍,最初射阳也采用工厂化方法培育蟹苗,建厂房、水泥池,烧锅炉,但蟹苗的生病率、死亡率高,究其原因是水泥池中含有一定化学成分,即便定期消毒,也会有一定病毒残留,对蟹苗成长不利。目前射阳县已基本淘汰用水泥池育种的方法,改用“土池育苗”,这样可以创造更接近大自然的环境,养出来的蟹苗个头大、体质好,成活率大大提升。

育苗方式从工厂化回归原生态,背后是对科学养殖、健康养殖的追求。这一趋势在蟹苗饲料上也能体现。养殖场现场,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将一桶桶轮虫饵料泼洒向淡化池。据了解,这样一桶饵料能卖到上千元。

在水产养殖中,大多数水生浮游动物都是合适的天然饲料,轮虫只是这一大类浮游动物的统称。“以前饲料喂多了,一旦沉降腐化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用轮虫饲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水体污染难题,使得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下降,保证水体健康。”张龙表示,随着蟹苗养殖对轮虫的需求增加,轮虫培育产业也在近些年逐渐兴起。

此外,在养殖水体中培养藻类、有益微生物,这些生物可以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增加水中溶解氧,从而改善水环境。当有益藻类和微生物占优势时,蟹苗就更不容易生病,这是一种生态防治方法。“经过多年蟹苗育种技术的改良,大闸蟹的平均体格也从2两左右提升到4.5—5两。”张龙说。正是养殖技术的迭代发展,让大闸蟹更加“膘肥体壮”。

现代水产种业未来可期

种业是现代农业和渔业发展的基石。如何充分利用育种技术来增强产业实力?铺开一张规划蓝图,传统育苗产业向现代化转型道路逐渐清晰。

“想要保证行业经久不衰,让射阳蟹苗产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核心是要实现科技赋能。”射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乾峰表示,一方面,射阳持续与高校院所保持科技合作,加强在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科研攻关,有力推进蟹苗产业良种良法相配套、生产生态相协调。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育苗,在保护中开发,避免涸泽而渔的做法。

近年来,射阳积极推进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围绕“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种业体系,联手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建盐城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研究院等科创联盟,着力开展蟹苗种质改良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断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3年9月起,射阳参与的两份江苏省地方标准《中华绒螯蟹亲本蟹选择和繁殖技术规范》《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陆续发布。“射阳积极参与制定蟹苗培育的技术规范,希望推动生产技术的标准化、统一化,给蟹苗培育提供科学指导服务。”陈乾峰说。

为打造特色水产种业创新战略高地,2023年,射阳现代水产种业园建成,形成集检验检测中心、种业产品展示中心、文创中心和智慧尾水处理中心等平台于一体的智慧园区。园区现有育苗企业100多家。园区与20多家科研团队合作,转化科研成果40余项,对长江水系4个国审河蟹新品种进行繁育推广,将亩均产量从50斤提高到100斤。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来到射阳现代水产种业园,大大小小的河蟹、海蜇、黄颡鱼等水产种业繁育企业坐落于此,从事专业、高效的育苗培育工作,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种苗来源和优质的技术服务。

“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园区的资源配置、政策落地和配套服务的形成,希望能引导、支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陈乾峰介绍,园区计划在年内创成国家级水产种苗示范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年内创成以蟹苗、海蜇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水产种业园区,全县种苗及配套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

陈乾峰表示,园区还将持续推进河蟹、虾苗、海蜇等优势苗种繁育,加快大黄鱼、七星鲈鱼、半滑舌鳎、梭子蟹等高档品种的良种引进与人工繁殖技术开发。同时推动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良种繁殖效率和利用能力,引导种业企业向种业园区集中,以“园区+科研团队+企业”合作模式,开辟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集成创新育种相关配套技术。

“当地蟹苗产业链条已十分明晰,由育苗(育大眼幼体)、蟹种培育、成蟹养殖三个环节构成,各个环节紧密相联、利害攸关,但是现阶段各环节产业发展相对独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成永旭表示,好苗才能养出好蟹,好种才能育出好苗,射阳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对蟹苗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成永旭认为,通过高校科研单位与当地行政资源的链接、行业内各企业的联合行动,提高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是优化当前育苗产业的重要发展思路。“我们学院与射阳县政府正在合力推动蟹苗产业研究院的建立,进一步对生态育苗的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在龙头企业带领下成立蟹苗养殖行业协会,合力提高个体户的技术水平、保障产品质量。”

记者 张宣 杨易臻 顾星欣 实习生 孔梓萱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