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百年红色记忆 | 回忆丈夫当年留学苏联及在721矿工作的往事 谈起他时,她眼神里仍然充满了光

文章来源:常州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4-13 15:16:07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90岁老人回忆丈夫当年留学苏联及在721矿工作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谈起他时,她眼神里仍然充满了光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开启了一段向苏联学习的历程。当时国家向苏联派遣了数千人的留学生,常州人尤正就是其中一位。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尤正是于1954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矿业相关知识的,回国后被派往721矿的铀矿开采基地工作,为中国的铀矿发展做出了贡献。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拿着照片骄傲地讲述尤正的往事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近日,尤正的爱人,90岁的老人朱岑云,向本栏目深情回忆了尤正的故事。尽管尤正已经去世48年了,但她谈起他,眼神里仍充满光芒,笑容里都是幸福和骄傲。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经过层层选拔,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他成为一名留苏学生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今年90岁的朱岑云是尤正的爱人,她收藏着尤正的许多照片资料,其中有一组群体照显得非常特别。这组照片共有几十张,被装裱在镜框内,每张照片都是黑白的,里面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朱岑云说这些都是尤正留学苏联时和同学们一起拍的。照片里,尤正英姿勃发,非常帅气。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1954年,尤正到苏联留学,1960年回国。他在苏联留学了6年,是常州最早的苏联留学生。即使放在全国范围来讲,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一批苏联留学生”。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尤正在苏联留学时和同学们在一起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资料显示,从1951年我国首次正式派遣留学生赴苏算起,至1964年最后一批学生派出,14年间总计有8000多人赴苏留学。留苏学生群体主要以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他们学习苏联的科学文化知识,目的在于为新中国建设贡献知识力量。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常州人尤正就是经过层层选拔,被国家派往苏联留学的。留学期间,他就读的学校是列宁格勒大学,专业和矿业有关。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收藏的尤正老照片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说,被选拔出国前,尤正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期间,因为表现优秀,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1953年,经过严格的政审和文化课的考察后,尤正被派往北京,先学习了1年的俄语。打下一定俄语基础后,他才去了苏联。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纸上谈“情”,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他们6年里写了140多封信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家里放着一张她和尤正在1954年7月拍的合影,照片里两人风华正茂,半蹲在地上。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这张照片拍摄于他出国前夕,地点是北京,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第一张合影。”朱岑云回忆,当时两人都是23岁,经人介绍认识的,她本人在常州市政府上班。虽然他们刚认识不久,但双方都对对方的印象很好,就当对象相处起来。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几天几夜的行程后,尤正到达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和矿业有关的知识。此后6年里,他没有回过中国一次。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尽管相隔近万里,但两人的感情却愈加亲密和牢固。朱岑云说,这全靠那几年里不间断的通信联系。后来,家人把他们的通信称为“纸上谈情”。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在尤正留学期间,两人每月通信一次,从未间断,通信的数量共计达140余封。在信里,他们谈学习和生活,相互鼓励,彼此关心和牵挂着对方。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尤正出国前与朱岑云在北京合影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1960年,结束留学生活前,尤正把朱岑云写给他的70余封信件专门装在一个箱子里,带回了国内。“当时,他还开玩笑说,之所以要把信件带回来,是因为它们是两人感情的‘证明’,他怕我反悔不要他了。其实,我明白,他这样做,是真的把我装在了心里”。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令朱岑云感动的不止这一件事情。“留学期间,留学生都有生活费。回国前,留学生是允许用余下的生活费购买电视机等生活用品的。但是,他只买一台照相机,以便回国后更好地开展探矿的工作。剩余的生活费,他都上交国家了,毕竟那时候国家还不富裕”。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回国后不久,两人在租借的房子内结婚。“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好,结婚连喜糖都没买。”朱岑云说,尽管清贫,但日子过得非常幸福。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他把最好的年华,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献给了我国的铀矿开采事业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家住溧阳农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常州市市长诸葛慎的亲戚。诸葛慎在溧阳抗日时,经常住在她家里。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的父亲叫朱文浦,曾任原上海《新闻报》副总编辑,也经常教育她热爱国家,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耳濡目染下,她一直追求进步,并在1959年入党,正式成为一名党员。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尤正(2排右3)在苏联留学时的毕业照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得知我和尤正结婚后,父亲非常高兴。因为他懂得知识的力量,希望这个女婿能用学到的知识建设我们的祖国。事实证明,尤正真的不负众望。”朱岑云说,随着对丈夫的了解,她对其甚至有些“崇拜”。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朱岑云和尤正接上级指示,前往721矿从事铀矿开采相关工作。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721矿坐落于江西乐安县古城,是亚洲最大的铀矿石开采基地,有铀都之美称,解放初期以721为代号。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工人为中国的核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尤正每天心里想的就是如何采矿挖矿。“按照规定,他是知识分子,可以不用跟着工人一块下矿井的。但是,为了祖国的铀矿事业,他基本上天天下井”。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朱岑云介绍,尤正通晓俄、英、德、法四国语言。在721矿的那几年,他天天工作到深夜,不是忙着翻译专业书籍,就是看书、画图纸。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因为工作太拼命,尤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查出严重肝炎,在无锡经过治疗后,重回工作岗位。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经历过这次病情后,他更加珍惜时间,以时不我待的劲头更加勤奋地工作。有时候,我们矿上放露天电影,别人都抢着去看。他丝毫不为所动,要把全部精力放在铀矿开采工作上”。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1973年,尤正积劳成疾,病情恶化,肝炎转为肝癌,单位安排他到上海接受治疗。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在上海治疗了45天后,他还是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想的仍是铀矿的开采,叮嘱同事把铀矿事业做好,并做好移交工作。”朱岑云说,尤正虽不出名,但作为一名曾对我国铀矿事业作出贡献的普通党员,他的默默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同样值得铭记。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吕洪涛 图文报道 部分照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Rxi新江南网 | 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