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帮助每个孩子掌握1—2项艺术特长

2024-05-22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课堂上,美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民间非遗传人工坊采风,学习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午休时,几个小伙伴漫步在蕊春园的亭台楼榭,三五成群抚筝弹琴、赏景写生;大课间,全校齐跳蕊春韵律操,将舞蹈、搏击、乒乓等元素融入其中,彰显艺术与体育的魅力……这是通州区实验小学孩子们的日常,也是南通近年来坚持艺术教育的缩影。

近日,南通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现场会举行,展示了各地各校美育创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推动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努力在美育课程、实践活动及地域品牌上有所突破,形成具有南通特色的美育浸润校园的生动局面。

创新教学

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三月的五指山百花放,三月的万泉河在歌唱……”在小海小学方铿艺术中心楼下一处草坪上,一堂户外音乐课正在进行。四(2)班的同学们踩着鼓点,配合默契,跟着欢快的旋律尽情跳跃,再现黎族民歌《跳柴歌》中竹竿舞的热闹场景。

“这本身就是一首儿童游戏歌曲,让孩子们从歌曲回归游戏,通过跳跃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美感。”音乐老师陈秋樱说,原先在室内上课,只能个别体验;现在来到室外,实现了全班学生一起在游戏中感受音乐、体验快乐。

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是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市教育局体卫艺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各校把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作为基本要求严格落实,不少学校还积极拓宽美育课程领域,创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

一支毛笔、一张宣纸,笔尖在凝神静思中上下翻飞,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图便完成了。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开设了国画课程,在课上通过鉴赏、实践、评价等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创作风景、花鸟、动植物等国画作品。

“在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好艺术课的基础上,学校还引进了剪纸、国画、陶艺、书法等特色课程。”该校校长张伟介绍,每周四、五下午第三节课后,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艺术体验时间,“我们推进美育特色课程‘全员普及’,希望每个孩子不仅学会技能,更能提升对美的感受力与表达力。”

人人参与

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歌曲《萤火虫飞》唱出孩子们心底最美的梦想,课本剧《棉花姑娘》介绍了生动有趣的生物常识,管弦乐《荣耀之冠》合奏出扣人心弦的乐章……13日,在紫琅一小第107期“紫琅秀场”舞台上,一(1)班学生全员上阵,吹拉弹唱跳演诵各尽其能,用精彩的表演感染了全场观众。

“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历练。”该班艺术班主任朱婧雯说,“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刻苦练习,最终呈现出的这场展演,一定会成为他们童年的美好回忆。”

紫琅一小少先队总辅导员袁佳佳介绍,学校开展每日两次“乐享生活”、每周一期“紫琅秀场”及每年一月“艺术盛会”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在演奏会、合唱比赛、艺术体操展演等活动中展示才能、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同时,组建沙画、撕纸、风景写生、草木染等校级社团,满足不同学生的美育需求。

美育育人,更在课堂之外。近年来,南通市各地各校开展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达90%以上,基本实现“校校有展演,班班有活动,人人有参与”的目标,为广大热爱艺术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和成长动力。

“感谢母校的舞台,让我实现了从兴趣爱好到专业选择的转变。”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学教育专业大二学生陆益伟毕业于朝晖小学,曾两次参加学校童艺节“三独”比赛,凭借中国舞《桃夭》《铃铛少女》一鸣惊人。目前,陆益伟已经在“桃李杯”、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等大型舞蹈专业比赛中崭露头角,“我将继续努力,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舞蹈老师。”

“如果说艺术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那么活动浸润就如同阳光雨露,让种子茁壮生长。”该校校长徐芳表示,学校依托童艺节等实践活动,着力提升每一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美育品牌

先根据鸟类的照片画出草图,然后把纸撕碎,加入颜料和白乳胶调成纸浆,再用镊子把纸浆放到画框上,用七本针和牙签戳出生动的纹理……17日中午,如东县景安小学三(1)班学生陈瑜正在全神贯注地完成面前这幅翠鸟题材的纸浆戳画。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美术研训员冯军介绍,2014年起,该县美术教师群体探索并着手打造“博物美育”品牌,引导师生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包括湿地水鸟在内的多样物种。如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拼贴艺术工坊,通过剪、拼、贴各种纸张构成丰富的图案;宾山小学的孩子们用海边常见的贝壳,制作栩栩如生的勺嘴鹬贝塑和贝雕;新区初级中学成立了“指尖田园”社团,用黏土、稻草、竹签等材料复刻农耕场景……“各校结合如东特色和自身实际开发的美育课程,既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浸润,也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怀。”

不止如东,各地各校各有所长、百花齐放:海安强调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形成千人花鼓、百人龙舞等品牌;启东坚持“典型引领+整体推进”,实现“一校一品”美育特色全覆盖;通州作为南通市首家国家级艺术教育改革示范区,连续17年参加省、市、区“童声里的中国”现场活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成宾表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普及艺术实践活动、强化乡村美育发展,帮助每个孩子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长,更好地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滋养心灵、塑造人格。”

记者 高阳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